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06集课程复讲

熊世玉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大家好!
  以下是末学的课程复讲:
  复讲提纲
  1、首孝悌
  (1)、为何周朝可以延续八百年?
  (2)、厦门吴姓村落的故事。
  2、孔夫子教学有哪几个科目?
  3、简述亲仁的重要性。
  4、“学文”该如何正确抉择学习的对象?
  5、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6、孩子叛逆是正常的吗?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导正?
  7、孩子自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导正?
  二、课程复讲
  1、首孝悌
  (1)、为何周朝可以延续八百年?
  (2)、厦门吴姓村落的故事。
  
  “首孝悌”,德行的根本在孝悌,即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心,对长者的恭敬。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孝悌,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周朝是存在时间最长、最昌盛的朝代,绵延了八百年。为什么周朝能够兴盛这么久?就是因为孝悌。有时候我们学历史,只看到这个朝代很兴盛、这个朝代很快败落,却没有去思考它为什么兴盛、为什么败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能得到的启发就很有限。一定要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才能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智慧,来改善我们现在的人生和社会。
  周朝开国是周武王,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祖父叫太王,太王生了三个儿子,从大到小依次为:泰伯、仲雍、王季,王季又生了周文王。当周文王诞生的时候,他的爷爷太王看出他有圣主之相,于是希望往后王位能够传到他手上。但是文王的父亲王季排行第三,按当时的制度太王应该把王位传给长子,也就是泰伯。这个时候泰伯也发现了父亲看到侄子的那种喜悦和器重,就明白了父亲的心意,于是不声不响趁着为父亲采药的机会和仲雍相约上山,去了以后就没有再回来。因为他们希望父亲好做事,他们离开了,父亲就能够把王位顺理成章地传给王季,而后传给周文王。
  几百年后,孔夫子了解到这段历史事实,非常赞叹泰伯仲雍的德行,称赞他们是“德之至也”。他们什么都能让,连天下都能让。这一让让出了孝,孝是善体亲心,他们顺从圆满了父亲的心意;让出了悌,兄弟友爱,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兄弟不能相让?还让出了忠,忠于天下人民,这一让能让圣主治理天下,是天下百姓之福。所以孔夫子称赞他们是“德之至也”,没有这样的至德做不出这样的行为。
  孝悌之风代代相传,到了周文王的时候,文王对他的父亲王季一直都是早、中、晚三次的问候,真正做到了《弟子规》讲的晨昏定省,一天三次的问候,一来看看父亲的气色,二来看看父亲的饮食状况。如果气色好、进食的良好,他就很欣慰;如果进食很少,他就很担忧。由于这样的身教,他的儿子周武王和周公也很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侧,连帽子都没有摘下来,衣带都没有解开,一直守候了文王十二天,由于武王这样的孝顺,文王的病终于好了。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还有什么比孩子孝顺更让人欢心的呢?人精神愉悦的时候,免疫力都会提高,所以病也好得快,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周武王继承了他父亲的孝,周公也继承了泰伯、仲雍的悌。有一次周武王生病,周公就写了一篇祈祷文,到祖庙里祈求折掉自己的寿命来延长兄长的寿命。这不仅是因为兄弟的友爱,希望兄长健康,更是因为兄长健康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至诚可以感通,所以后来武王的病确实好转了,而这篇祈祷文就放在祖庙里。武王逝世后,周公就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成王,当时有流言说周公想要篡夺王位,周公听到后为了不让成王为难就主动请往山东。后来天降异象,成王发现了周公的祈祷文,明白了事实真相就用隆重的理解迎回周公,因此周公得以继续辅佐文王,君王能够得到周公这样的圣人辅佐,实在是人民之福啊!
  他们的孝悌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一家孝一国就兴孝,《大学》里面也提到:“一家让,一国兴让。”当人民看到自己所崇敬的领导人都这样孝顺礼让,他们会很感动,也会起而效仿,慢慢地全国纷争的事件就少了很多,后来就有了著名的“成康之治”,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的时候四十余年不用刑罚。所以治理国家,领导人做出好的榜样,上行下效,感应不可思议。正是因为有了孝悌的代代相传,周朝才能够绵延八百年。
  所以“首孝悌”,确实德行的根本在孝悌,国家有了孝悌,国家会昌盛;团体有了孝悌,团悌会兴旺,这是真理。真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几千年前是这样,几千年后的现在还是这样。周朝因为孝悌能够国运绵长,在现代拥有这种孝悌之风的村落,也一样可以兴旺发达。有一位老师在分享中就提到他们的村落,村落里有四十几户人家,都姓“吴”,这四十几户人家总共有109个后代,其中108个大学毕业,第109个也上了两年大学,后来因故休学。也就是说这个村落年轻一代都有大学毕业的水准。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兴旺呢?还是因为孝悌。他们村落的长者经常嘱咐年轻人要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些年轻人过年回到家,每年大年初一都会陪父母去寺院祈福,做到了孝;之后又挨家挨户地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做到了尊敬长辈,悌;然后他们所有的年轻人都会聚在村里的小学,一起讨论切磋这一年来学习工作上的经验,做到了好学。有孝有悌有好学,所以他们的兴旺不是偶然的。
  
  2、孔老夫子教学有哪几个科目?
  孔夫子教学有四个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都是有先后次序的,而言语被排在仅次与德行的位置,说明言语很重要。因为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所以言语要很谨慎,要学习才行。
  
  3、简述亲仁的重要性。
  “亲仁”是指亲近有仁德的人,当然不只是包括人,还包括经典。亲近仁德之人,就会“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知不觉受到仁者德行的感化而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下对抉择,下对了抉择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光明,越走越轻松,所以亲仁很重要。
  
  4、“学文”该如何正确抉择学习的对象?
  在选择文章的时候我们也要有正确的抉择。古人的文章“文以载道”,写的时候都很慎重,都是希望能够真正的利益后人,这是古人的存心,那些能流传下来的古文,都是经过几千年印证的,确实能启发人的智慧;反观现在大多数写文章的人,都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没有想过对读者、对社会会有什么影响。所以想要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助益,还是看古人的文章比较保险。
  
  6、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礼记.学记》里讲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这就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是“长善”和“救失”。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明白长养孩子什么善,防止甚至导正他们的哪些过失。现在的孩子普遍懒惰、叛逆、自私、无责任心、生活无规律,这些都是需要导正的。
  
  7、孩子叛逆是正常的吗?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导正?
  常听人说,青少年到了十三四岁会有个叛逆期,这是正常的发育规律。真的正常吗?现在社会上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普遍就是正常,那也说得过去。但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没有出现过十三四岁有个“叛逆期”的说法?没有!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普遍这么叛逆?原因之一是因为圣贤的教诲教诲已经断掉了一百多年了,孩子们都不懂得孝悌之道,不知道作为人子,孝顺父母是本分,绝不可顶撞忤逆;父母又没有以身作则,有时候甚至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不到,所以孩子被迫去做其实心里不服气,这种怨气取代了对父母的恭敬之心,久而久之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导致叛逆。从原因当中我们就能找出解决之道,那就是:在家中延续圣贤的教诲,家长以身作则。从周朝的历史经验当中,我们也知道,上行下效的感应不可思议,要有信心,从自己做起。不只是家长,每个有志于延续圣贤教诲的人,想改善社会风气的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做众人的好榜样。
  
  8、孩子自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导正?
  
  孩子自私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家长,我们要反躬内省,因为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孩子自私,那也是父母教出来的。这个教不只是言语,还包括一举一动,孩子都在学习,都在受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家长同爷爷奶奶还有孩子一起吃饭,家长夹起第一筷子菜放到谁的碗里?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都会夹到孩子的碗里,父母夹了,旁边的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跟着往孙子碗里夹菜,于是小皇帝、小公主就被培养出来了。因为全家人都为他服务,很容易让他产生唯我独尊的错觉,觉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是应该的,所有人都应该服从他,压根没想到应该为别人着想,为父母服务。所以还是要父母做好榜样,把孝顺父母、为别人着想做出来。那么以后夹菜就应该先夹给父母长辈,孩子看到了自然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长辈吃,孩子看到了自然会效仿。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年纪不小了,孩子年龄也大了,学弟子规还来得及吗?学习永远不晚,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弟子规有信心。蔡老师讲到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学了五天的弟子规就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改变让她的阿姨对弟子规产生了兴趣,这就已经是在弘扬传统文化了。所以我们也要有信心,只要自己真正落实弟子规,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就可以影响周围的人,影响社会风气。而蔡老师的“保镖”已经四十多岁了,听了几天的弟子规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过失在哪里,继而开始改过,这也说明了弟子规的力量之不可思议,我们对弟子规也要有信心。
  
  课程复讲完毕,感恩老师和学长!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